科研進展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冷龍嶺地區科學考察結束
為探究氣候變化背景下祁連山冰川變化及其影響,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秦翔團隊主要承擔第二次青藏科考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中祁連山冰川科考任務,并于9月27日至10月12日在祁連山東段冷龍嶺地區進行冰川科學相關考察。
冷龍嶺位于祁連山東段,介于河西走廊與大通河之間,山峰海拔多為4000-5000米,南坡較緩,北坡較陡。根據第二次冰川編目,冷龍嶺區發育現代冰川244條,其中最大的冰川為北坡水管河2號冰川,僅3.16km2。絕大多數冰川規模很小,其中220條冰川面積在1km2以下。冷龍嶺南坡103條,屬黃河流域,冰川融水流入大通河。北坡141條,屬內陸水系,注入石羊河。冷龍嶺地區由于山勢較低,近50多年來冰川退縮為祁連山各區域最快的地區;加之冰川規模較小,監測表明已經有27條小冰川完全消失。
秦翔團隊重點選擇了南坡崗什卡雪峰白水溝1號冰川和北坡寧纏河3號冰川,開展了冰川物質平衡監測、氣象站點架設、水文監測等科研任務。其中,對寧纏河3號冰川的觀測是繼2009年以來的年度持續性觀測,對崗什卡雪峰白水溝1號冰川的觀測是首次進行的全面監測。
(責任編輯 陳治理)
布設實驗裝置
架設自動氣象站
開展冰川水文觀測
考察合影